第354页

去年年底开始的所谓“休整补充计划”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给前线部队重新补充大量的炮弹和子弹,至于兵员和军械的补充其实还是次要的。

为了解决前线部队供应难的问题,军需部也是想了诸多办法,最开始就是军需部派员直抵前线,在当地为部队采购、征用粮食、草料、牲口、马车甚至被服等物资,以减轻补给线的压力。

后续军需部又是雇佣大量外国轮船为前线部队运输补给,比如尝试过雇佣英国轮船把一批火炮直接从天津起运,然后穿过长江、直接运抵和皖系只有一江之隔的扬州,不过这种举动只限于高价值,急需的物资。理由也简单,因为战争期间,那些外国轮船一个个都是狮子大开口,光光是运输那一批火炮,苏系就付出了数万圆的运费,这价钱都够苏系再购入好几门火炮了。

苏系家底薄弱,可经不起这么折腾,所以绝大部分的物资都是从后方利用铁路、运河、海运抵达各个物资转运中心后,再依靠人挑马拉,再慢慢地向前线运输。

补给的困难,也就导致了前线部队要想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补给囤积。

尤其是奉军想要发起渡江作战的话,那所需的弹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根据参谋部的统计,至少需要为前线部队准备足以支撑两个月作战所需的弹药,这样才能够放心的发动渡江战役,而不用担心打到一半就没有了弹药。

奉军囤积弹药,停止了前线的大规模战事,所以在去年十二月到今年的二月份之间,江北前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苏皖双方都在大规模的调兵遣将,苏系囤积弹药,皖系同样囤积着弹药。

然而任何对国内局势有所了解的明眼人都知道,苏皖两大派系已经是在做着最后的准备,看似现在平静,然而战斗一旦爆发,那就是决定双方存亡的生死大决战。

在这种背景下,苏系统帅部里的各部门军官们在整个一月份、二月份都是行程匆匆,忙绿异常!

尤其是统帅部参谋部作战处的那些参谋们,从去年十二月份开始就已经开始筹划渡江战役的计划了。

这些不是留学出身就是进修班出身的参谋军官们,这些苏系无数军官里头最为顶尖的一群职业参谋们这两个月来几乎都是日夜不得休息,无数的作战计划被提出然后被否定,多个沙盘室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沙盘推演。

“陈兄所言我不敢苟同,我军虽然英勇善战,但是在金陵发起正面渡江作战,面对敌军重兵把守的南岸,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军决不能接受的!”一名年轻少校略微仰起头:“渡江之战,首要不是正面击溃敌军,而是安全顺利地渡江,因此我坚持我先前的意见,我军应当避开金陵、安庆等敌军重兵把守之地,另择一地进行渡江!”

旁边同样佩戴着少校衔的陈姓军官却是冷哼一声:“以馨远之见,我军另外一偏僻之地渡江,距离金陵、安庆近了自然不行,但是如果选择距离远的话,部队之调动、后期运输如何解决,还有我军调动之际,莫非对面的皖军是死木头,坐视我军大规模调动而无动于衷吗?”

被称之馨远的这人面容极为年轻,而这个人和苏系里的诸多将领们一样,也算是历史名声显赫之辈,他就是孙传芳!

说起这个孙传芳,他实际一开始并不算是苏系将领,他是直系的人。为什么?因为王英楷就是他姐夫!

在王英楷的扶持下先后当过学兵,读过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然后在1904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之所以没有和历史上一样去日本留学,那自然是因为赵东云引起的改变了,除了早期北洋选派了不少人到日本留学外,1903年开始原本很多被选派到日本留学的学子们都是被选送到了德国学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