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页

赵东云批准了第三师的渡江计划后,作战处就是发下了相关的作战指令!

金陵北岸的徐邦杰接到了作战命令后,虽然对此心中抱有些许的担忧,但是也没敢说直接违背作战处的命令。

统帅部作战处的命令,就是奉军的最高命令,发出来的每一个命令可以说都是代表了赵东云的直接命令。

不过既然要渡江,他就得和身在南岸的孟恩远进行联络沟通,毕竟第三师的渡江还是需要第十四师大力接应的。

十月十六号,距离第四军正式渡江八天后,第十四师在金陵西面的长江段开始接应第三师渡江。

和在和州、当涂一线渡江困难重重不同,由于第三师的渡江并不携带炮兵等必须把要浮桥才能承载的重武器装备,反正那些火炮部署在北岸一样能够炮击金陵,所以第三师的轻装渡江则是主要依靠船只运输,而过江后所需的弹药供应,也有第四军临时供应。

至于浮桥的搭建工作,恐怕是要等拿下金陵以后了。

当察觉到了对面的奉军第三师要渡江后,段祺瑞当即就是命令部队对金陵西面的奉军部队发起了反攻,同时还让驻防在金陵的三艘浅水炮舰前往炮击拦截。

对于皖军的反攻和派出炮舰进行拦截,奉军也是早有准备,第十四师早已经是设下了坚固的防线,把皖军的反攻给抵挡了下来,此外奉军的十多门一百毫米加农炮和大量的七十五毫米炮弹也是朝着那三艘炮舰开始密集的炮击,阻拦这三艘炮舰的沿江而上。

长江就那么大一点,那三艘炮舰虽然吨位小,但是好歹也是长宽数十米的大家伙呢,在狭小的长江根本无法机动,随着密集的炮弹落下,他们根本就无法进行其有效的规避,虽然奉军打出的炮弹对于战舰而言威力都不算大,但关键的是人家这三艘炮舰也不是什么大家伙啊,防护能力也有限得很。

这刚冒险向上行驶了几公里,为首的一艘炮舰就已经是被命中了十余发炮弹,虽然不至于被击沉之类的,但是上层建筑也是伤痕累累,而更关键的是水兵死伤惨重。

率队的皖系海军军官见机不妙,当即就是率领这支小舰队退了回去。

打退了皖军炮舰的进攻后,就可以让第三师毫无危险的渡江了。

随着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回运输,第三师的一万多人作战人员终于是持续抵达了长江南岸,和第十四师成功汇合。

之所以渡江这么顺利,这还是和第三师并没有携带火炮、骑兵以及大量辎重渡江有关,他们只是把步兵等战斗人员运输过江而容易,如此自然就减轻了渡江的难度。

第三师总数一万六千人,实际上渡江的只有一万人左右,绝大部分炮兵、骑兵、工程、辎重等部队实际上还在北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