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吴咏立言救助流民之后,乡亲们早已不拿他当孩童看待。如今他名气越来越大,朱里典对他的要求也愈发严格起来。
吴咏当时是真的有点懵,原身的记忆中是一点关于骑射的知识都没有。
好在朱里典知道他的情况,及时给他做出解释。
原来这二月的顺阳骑射是一个不成文的传统,至于源自什么时候,朱里典也不清楚。而骑射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教育少年人要自强不息。
这时不比后世那么安全,不仅山林中有各种猛兽横行,而且还有各种盗匪作恶攻击乡里。最要命的是,每个成年男子都要有一年的屯戍之役。
近些年羌族不断侵袭汉朝的西域地区,导致去屯戍之役的人,经常有很大的伤亡。因此时下的人们才会对骑射训练比较看重,毕竟这以后都是能救命的技能。
所以吴咏听完,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发誓要好好练练骑术,说不得以后就能跑得比别人快。
第二日,天公作美,又是一个晴朗天,此时风和日暖,正好适合练习骑射。
吴咏到达广场时,已经有很多人拿着弓箭、长矛在练习了。
看到吴咏过来,朱里典招手将他叫到面前,笑着对他说道:“咱们这里的马匹不多,我今日特意给你留了一匹,你今日就好好练习一下骑马。”
吴咏知道他说的是实情,这时马可是一种战略物资,能有一匹马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整个复望里也就不超过五匹马,其中卓文宣和朱里典家都有。
朱里典手中的这匹马,已经算是一匹老马了,脾气温顺,正适合吴咏这样的新手练习用。
围着老马转了一圈,吴咏惊讶地发现,不仅马背上有马鞍,马的腹部两边还各有一个马镫。只不过都是藤条做的,上面还裹着一层皮革。
吴咏没想到这时都已经有马鞍和马镫了,不禁有些好奇地问朱里典:“叔父,这马鞍和马镫怎么都是藤条做的?为什么不使用铁制的?”
朱里典瞪他一眼,没好气地开口道:“做兵器都不够用,哪里能有这么多铁来做马鞍和马镫!你知道当今天下有多少匹马吗?若是都装上铁制的马鞍和马镫这又是需要多少斤铁!朝廷当年也不是没有这个打算,但是实在是生产跟不上。”
说着,朱里典又看了吴咏一眼,叹口气道:“你现在又弄出这铁锅炒菜来,本来就不够用的铁器,现在更是一铁难求了,估计很快这铁器又要涨价了!”
吴咏张了张嘴,到底还是什么话都没说出口。他这时才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与后世相比,这时的铁产量实在是太少了,连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都满足不了。
这时朱里典却是又自嘲般笑笑,开口说道:“你们现在好多了,我年轻的时候骑马时,都没有这些藤条做的东西,那时都是绳子、布条做个圈,脚踩在上面,稍微不谨慎,就容易发生危险。”
等朱里典感慨完,吴咏便在他的帮助下,胆战心惊上了马,试着走了几步,才稍稍安心。
朱里典在一旁牵着马,不断提醒吴咏骑马的要领:“缰绳别勒那么紧,用前脚掌踩紧马镫,身体保持放松。”
就这样,吴咏骑马围着广场走了一圈,才发现朱旺和吴普不知何时也骑着马跟在他身后。
吴咏跟他们打了声招呼,三人就这样说笑着,慢慢适应了骑马。
又转了两圈,年纪最大的吴普最先适应,他有些跃跃欲试地对吴咏说道:“吴咏,咱们跑一下,你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