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之所以在书信中没有开出条件,就是因为对于草原部族的处理,他是没有决定权的。之前崇祯皇帝对于草原部族,那是有血债血偿的先例。而东部蒙古诸部,其实都有参与入关劫掠,按理来说,那也算是和大明有血债的。
不过洪承畴其实也知道,大明要把东部蒙古部族都用血债血偿的方式来处理,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这么多部族,集结起来的骑军,都至少有五万以上。真要都灭掉,那大明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因此,对于喀喇沁部的归附请求,洪承畴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试着开出条件,比如要给出诚意,进攻建虏盟友,不肯归附大明的那些蒙古部族什么的。
原本洪承畴以为要讨价还价一番,结果没想到,喀喇沁部信使一口就答应了。
这么一来,他反而疑惑了。这时候,隐藏在使者随从中的固鲁思奇布不得不表明身份,并把喀喇沁部遇到的困境全部说了,对大明这边,别的要求没有,只要大明能庇护喀喇沁部,那什么事情,他都愿意做。
被察哈尔马贼威胁,又被敖汉部骚扰,原本的靠山因为各种困境而不肯出兵,甚至连见都不见,不愿主持公道。对此,洪承畴不由得还真是有点同情喀喇沁部。
明白了喀喇沁部的处境,洪承畴心中乐呵呵地让固鲁思奇布写下归附书,随后他也写了奏章,急报京师,由崇祯皇帝定夺。
第461章 锦囊妙计
事实上,洪承畴的这份奏章还没送到京师,崇祯皇帝就已经知道了,而且比洪承畴知道得更多。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是发愁啊!又出现了一个好机会,可惜大明这边也没粮食,要不然,就可以狠狠地收割一波。当然了,就像建虏一样,要是硬凑凑的话,还是能凑出来的。但是,崇祯皇帝并不想凑。
毕竟建虏已经是秋后的蚂蚱,还能再蹦跶多少天?崇祯皇帝有自信,能把建虏收拾掉的。另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皇帝对于明末历史真得不是很熟悉,他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又发生大的灾害?如果他硬凑了粮食拿去打仗,结果国内突然发生大的灾害,那他宁可不打建虏,先搞好国内建设先。
粮食问题,总得来说,是在慢慢好转。但是还需要时间,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就把大明的粮食问题给解决了。要知道,在崇祯皇帝穿越之后,在他的努力下,流贼平定,就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而且一年年地重点,都是抗灾防灾,又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命。
这些人命挽救下来是功德,但是,也是耗粮的嘴,需要比原本历史上要更多的粮食,才能支撑大明百姓不挨饿。
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崇祯皇帝其实一早就从代善和阿济格身上的甲级窃听种子处,知道了建虏的阴谋,不过他却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先在忙内政。
从郑家那边反馈回来的南洋消息说,因为大明这边在这几年内,大量收购粮食的原因,让南洋的明人大都开始大面积种植粮食,而且从大明东南沿海过去南洋的明人,也是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似乎引起了南洋各国的当权者注意。
据说,南洋那边已经有国家开始传言,说大明这是有阴谋,很可能是觊觎南洋的土地,想要永久占领南洋,这样就不用再每年花那么多银子来购买粮食。越来越多的明人去南洋,就是要占领南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