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这是一道坎儿

大宋的天空 墨尚花开 6033 字 9个月前

年难过,难过年,此联一经问世,即被评为“史上最穷的对联”,写下这副对联的,正是寓居在这间破窑洞的书生,名叫吕蒙正。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其父吕龟图,在后周时做过起居郎,起居郎是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修起居注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府秘书长,也是相当的了得。吕龟图娶了三妻四妾,在小妾们的蛊惑下,吕龟图跟结发妻子刘氏的关系搞得很僵,一气之下,就将刘氏和吕蒙正赶出家门。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刘氏被自家男人伤透了心,发誓再不嫁人,她没有回娘家,而是带着儿子流浪街头,后来找到洛阳白马寺南十里地的一间破窑洞,娘俩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吕蒙正从小吃了不少苦头,幸运的是,刘氏靠着纺花织布,供吕蒙正读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祭神如神在,人穷规矩在。这年春节,吕蒙正不但在窑洞外贴了“缺一少十”的春联,之前,他还一本正经地给灶王爷写过一首《祭灶诗》:“一盏清泉一炉烟,送君直上九重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落难窑洞,吕蒙正依然不糊灶神爷嘴巴,他在灶神爷前面供了一碗清水,点上一炉草香,企望他能将“蒙正文章不值钱”的辛酸捎给天上的玉帝。

士农工商,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人都会为自己的一生定个位。吕蒙正的祖父吕梦奇,曾任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副部长),其父吕龟图,曾任后周起居郎,因此,考科举走仕途这条路,是吕蒙正毕生的追求。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穷书生吕蒙正长大成人之后,有十多年的时间,靠着讨饭糊嘴,经常是十次出门九次空,受尽世间白眼。

他后来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写道:“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邵氏闻见录》载:“公在龙门时,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想吃个瓜都买不起,还是在地上捡了别人丢的一枚铜钱,才吃上瓜的,可见当时吕蒙正的窘境。后来吕蒙正做了宰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噎瓜’为名,不忘贫贱之义也”。

不要瞧不起住破窑洞的,三箭定天山的大唐名将薛仁贵,也住过寒窑。莫欺少年穷,终须有日龙穿凤。运气来的时候,挡都挡不住。

太宗皇帝即位,决定“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开科举之门。天下的读书人终于迎来天大的福音,这一次开科取士的数量,比太祖朝十六年取士人数的总和还要多。

家贫好学的吕蒙正,在此次“飞龙榜”一百零九名进士当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这一年,吕蒙正三十三岁。

有功名就有利禄。吕蒙正被太宗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向皇帝辞行时,太宗口谕:“民事有不便者,允许骑驿马前来上告”,同时赏赐给他二十万缗的安家费。

二十万缗到底值多少钱?如果你看《水浒传》就知道了,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劫走的生辰纲,也只有十万贯。为了这套富贵,晁盖等人甘冒杀头之罪,铤而走险。

在宋代,一缗钱就是一贯钱,一贯钱等于一两银子,一两银子等于现在三百元的购买力,那么二十万缗折合到现在,大抵相当于六千万人民币,绝对是半个亿万富翁,“蒙正文章”终于值钱了。

老天爷赏饭了。苦心人,天不负!穷书生吕蒙正,一举成名天下知,一举成名也是从地狱到天堂,一家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活着了。

吕蒙正做官后,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同住,父母亲在一个屋里,分两个房间住着,吕蒙正对他们“奉养备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后来,吕蒙正根据自身的这段经历,写就千古奇文《寒窑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寒窑赋》一出,立即成为天下读书人的精神支柱和励志宣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学子,不畏贫寒,不惧坎坷,自甘寂寞,为着心中的理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蒙正气量

作为太宗皇帝亲授的第一位状元公,吕蒙正深得太宗的赏识和青睐。

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吕蒙正升任参知政事,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草根出身的状元宰相。从六品通判到副宰相,吕蒙正只用了短短的六年时间,这放在任何朝代,都称得上是火箭速度。

《涑水纪闻》记载,吕蒙正被任命为副宰相,第一天走马上任,年轻的宰相,意气风发,精神抖擞,进入朝堂。突然听到朝堂的帘子内有人指责他道:“这小子也能当上参知政事啊?”

面对这盆当头冷水,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径直从门口走过去了。吕蒙正不计较,不代表其他的同行的人不计较,他们纷纷为吕蒙正鸣不平,想要追查此人是谁,吕蒙正赶紧制止,不让他们追查。

下朝之后,有些官员依旧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查,找出那人。

吕蒙正道:“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如果知道他的姓名,就会终身难忘,不如不知道的好。不去追查,我们也没什么损失啊。

太宗想派人出使辽国,吕蒙正觉得有位姓陈的官员比较合适,就把名字呈上,太宗没同意。第二天上朝,太宗又问起人选的事,吕蒙正又将此人呈上,太宗再次否决了。当第三次问及时,他仍推荐此人,气得太宗把文书掷到地上,怒道:“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固执呢!”

吕蒙正平静地拾起文书,道:“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臣哪里是固执,明明是陛下对此人有偏见,不能体察谅解啊。坚持说这个人可用,其他的人赶不上他

“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臣不敢为了讨好陛下,阿谀献媚而误了国家大事。看到吕蒙正顶撞太宗,满朝大臣都屏气,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

太宗气冲冲走下朝堂,谓左右道:“蒙正气量,我不如也!”

不久,太宗任命吕蒙正所推荐的陈姓官员出使辽国,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吕蒙正的宾客里有个叫富言的人,一天,对吕蒙正道:“我的儿子十多岁了,想让他入书院,为掌管祭祀的廷评和太祝打杂。”吕蒙正同意了。

等到一见富言的儿子,吕蒙正甚感惊讶,道:“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这孩子将来名位应该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超过我。于是让富言的儿子跟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同学习,供给优厚。

这孩子就是富弼,他曾在仁宗和神宗两朝,担任宰相,也是以司徒致仕。没有吕蒙正的慧眼识人,就没有后来的宰相富弼。

吕蒙正和温仲舒是同窗,二人同一年考中进士,温仲舒考中的是第三名探花。由于年轻气盛,自负狂妄,收受贿赂,温仲舒被问责,受贬多年,仕途陷入低谷。

吕蒙正担任中书令后,不忘同窗情谊,多次在太宗面前夸赞温仲舒,能力出色,很想拉他一把。

太宗忍不住提醒道:“爱卿啊,你总是在我面前夸奖温仲舒,温仲舒却把你说得一文不值呢!”

吕蒙正道:“陛下安排我在这个岗位,就是让我为国选才,至于别人如何评价我,那不是我职责范围的事了。”

温仲舒后来不断反省自己,无论是出镇边疆,还是辅政朝廷,业绩不俗,成为太宗最值得信赖的得力大臣,做到参知政事,与名臣寇凖齐名,被世人称为“温寇”。

可以说,没有吕蒙正的多次举荐,就没有后来的副宰相温仲舒。

后来,温仲舒才知道,多年来苦心栽培自己的大恩人,竟然是自己一直伤害、挤兑的同窗吕蒙正,深感惭愧。

吕蒙正遇事敢言,也敢给皇上泼冷水。

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太宗设宴与臣下共欢。

喝到兴奋处,太宗开始自夸道:“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后周太祖郭威自邺城南归,打进开封时,官吏和百姓都遭到剽掠。下则有火灾,上则彗星出现,观者惊恐万分,认为天下再也没有太平日子了。朕躬览庶政,万事大致得到治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荣昌盛,就知道国家的治理与混乱,全在乎人为。”众臣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吕蒙正起身道:“皇帝所在之处,百姓都会到此聚集,所以才有您看到的这般繁盛气象,臣曾见都城外不出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是都像城里这般样子。愿陛下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百姓之幸也!”

太宗听了这话,大为扫兴,“变色不言”。

“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吕蒙正凛然回座,同僚们都称赞他具表奏闻,刚直不阿。

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一忍,海阔天空,让一让,柳暗花明。征服人心,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宽容大度和爱。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一丁点的批评,不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有胸却没有胸怀,没有气量,是不可能干一番大事业的。

吕蒙正宽厚正直,唯才是举,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终成一代名相,世之楷模。

◆为官不受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