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苏婉的准备

月照苏墨缘 梦墨轩 1983 字 8天前

随着科举日期的日益临近,整个长安城都仿佛被一层紧张的氛围所笼罩。苏婉身处这紧张氛围的中心,深知自己肩负的期望与梦想,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她的书房,那间平日里宁静而充满书香的小天地,如今成了她备战科举的“战场”。

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窗户纸,苏婉便已悄然起身。她身着一件素色的布裙,简单地梳理好发髻,便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生怕惊扰到还在沉睡中的家人。书房里,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文稿和笔墨纸砚。靠墙的书架上,经史子集琳琅满目,这些都是她日夜相伴的“战友”。

苏婉首先做的,便是将自己写过的文章重新整理。她把那些堆积如山的文稿一一搬出来,分类摆放在书桌上。这些文章涵盖了她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习作,从最初对经史子集的简单解读,到后来对时事热点的深入分析,每一篇都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进步。

她拿起第一篇文章,那是她刚开始准备科举时所写,字迹略显稚嫩,观点也稍显浅显。苏婉仔细地阅读着,回忆起当时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写作技巧也不够成熟。她微微皱眉,在旁边批注下自己现在的看法和修改建议。随着阅读的深入,她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进步。文章的结构逐渐变得严谨,论证也更加充分,语言表达也从青涩走向了成熟。

在整理文章的过程中,苏婉特别注重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她会根据文章的主题、立意、结构和文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对于那些主题新颖、立意深刻、结构精巧且文笔优美的文章,她会单独挑选出来,放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这些文章将成为她在科举考试中的“秘密武器”,她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向考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

比如有一篇关于“民生与治国”的文章,苏婉在文中深入探讨了民生问题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她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现实事例,论证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提出统治者应关注民生、减轻赋税、发展经济等一系列观点。文章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语言简洁而有力。苏婉对这篇文章十分满意,她认为它很好地体现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除了挑选满意的文章,苏婉还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她会逐字逐句地斟酌,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语病或用词不当的问题。对于一些表述不够准确或清晰的地方,她会查阅各种典籍和资料,寻找最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有时候,为了一个字的用法,她会花费很长时间翻阅多部字典和古籍,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苏婉也进行了精心调整。她会重新审视文章的开头、中间论述和结尾部分,确保开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中间论述条理清晰、逻辑连贯,结尾能够有力地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她还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修改一篇关于“教育的重要性”的文章时,苏婉原本的开头比较平淡,只是简单地阐述了教育的定义。经过反复思考,她决定采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开头:“教育如明灯,照亮人生的漫漫征途;教育似清泉,润泽心灵的干涸之地。”这样的开头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教育的重要作用,还能迅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在中间论述部分,她增加了一些具体的事例,如古代贤士通过教育成就大业,以及当今社会因教育普及而带来的进步等,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结尾处,她将原文的简单总结改为呼吁全社会重视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除了对文章内容的精心雕琢,苏婉还注重文章的书写格式和卷面整洁。她深知,在科举考试中,一份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会给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她每天都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书法练习,力求将每一个字都写得规范、美观、大方。

苏婉的书法练习十分刻苦。她临摹古代大家的字帖,从颜真卿的楷书到欧阳询的行书,每一种字体都认真揣摩,细心领悟其中的笔法和神韵。她会在宣纸上反复书写同一个字,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为止。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和流畅性,她还会进行一些限时书写练习,模拟考试时的紧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