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得知朝堂上的艰难局势后,深知此时每一步都需谨慎谋划。她清楚,仅仅依靠墨轩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瓦解保守派的反对力量,争取更多支持改革的声音。
苏婉首先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在朝堂上态度中立的官员身上。这些官员大多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既对改革的未知性有所担忧,又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抱有期望。苏婉决定利用丞相府深厚的人脉关系,逐个击破,争取他们对改革的支持。
她精心挑选了几位在朝中颇具影响力且态度相对中立的官员,分别向他们发出了私密的邀约。第一个受邀的是礼部侍郎林大人。林大人一向以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着称,在朝堂上虽未明确表态支持或反对改革,但他的观点往往能影响一批官员的态度。
苏婉选择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邀请林大人来到丞相府的书房。书房内,茶香袅袅,布置典雅。苏婉身着素净而不失大方的服饰,微笑着迎接林大人。
“林大人,今日冒昧邀请您前来,实在是有要事相商。”苏婉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
林大人微微点头,入座后说道:“苏婉姑娘客气了,不知所为何事?”
苏婉轻轻抿了口茶,缓缓说道:“林大人,想必您也知晓朝堂上关于军事改革的争论。墨轩一心为国家着想,推行这改革乃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边疆局势,提升我朝军事力量。然而,改革之路艰难,如今面临诸多阻碍。我深知大人一向心系国家,见解独到,所以特来请教大人对改革的看法。”
林大人沉思片刻,说道:“苏婉姑娘,改革之事,我也一直在关注。其出发点固然是好,但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诸多方面,实在难以轻易决断。况且祖宗成法传承多年,骤然更改,我担心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料的问题。”
苏婉心中早有准备,微笑着回应:“大人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如今时代不同往昔,边疆战事频发,若我们依旧墨守成规,恐怕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墨轩的改革计划并非凭空而来,他在边疆多年,深知军队的弊病所在。更新武器装备、改进训练方式,都是为了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更有胜算,更好地保卫国家和百姓。而且,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会逐步推进,尽可能减少对现有秩序的冲击。”
林大人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苏婉的话:“话虽如此,但改革所需的钱粮从何而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苏婉胸有成竹地说道:“大人,关于钱粮问题,我们已有考量。一方面,改革后军队战斗力提升,边疆稳定,可减少战争带来的损耗,从长远看,实则是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优化财政支出,削减一些不必要的项目。同时,鼓励民间商业发展,增加税收来源。如此一来,改革的资金问题便可得到缓解。”
林大人听后,不禁微微点头:“苏婉姑娘果然思虑周全。只是这改革涉及众多官员的利益,想要顺利推行,恐怕还需克服不少阻力。”
苏婉诚恳地说道:“大人,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像您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出面支持。您在朝中威望极高,若您能对改革表示理解和支持,必定能带动一批官员转变态度,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林大人沉默良久,最终缓缓说道:“苏婉姑娘,容我再仔细考虑一番。你今日所言,让我对改革有了新的认识。”
苏婉心中一喜,知道自己的话起到了作用:“多谢大人肯用心思考。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像大人这样的栋梁之材。墨轩和我都期待着能得到大人的支持。”
与林大人的会面结束后,苏婉并未停歇。她紧接着又约见了工部员外郎张大人。张大人主管工程建设,在朝堂上也是中立派的一员。
苏婉在丞相府的花园中接待了张大人。花园里繁花似锦,景色宜人。
“张大人,久仰您在工部的功绩,今日有幸请您过来,是想和您聊聊朝堂上的改革之事。”苏婉笑着说道。
张大人有些拘谨地笑了笑:“苏婉姑娘客气了。改革之事,我也有所耳闻,但我一介工科之人,对军事改革所知有限。”
苏婉耐心地解释道:“张大人,军事改革虽主要针对军队,但与各个部门都息息相关。就如改革中更新武器装备这一项,便离不开工部的支持。新的兵器、铠甲的打造,都需要工部的能工巧匠们发挥智慧和技艺。而且,改革成功后,国家军事力量强大,社会稳定,也能为工部的各项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张大人若有所思:“苏婉姑娘这么一说,倒让我明白了几分。只是这改革过程中,工部恐怕会面临不小的压力,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工匠的调配等。”
苏婉连忙说道:“张大人顾虑得是。不过,墨轩已经在着手与各方协调,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至于工匠调配,我们也可以制定合理的计划,充分发挥工匠们的专长。而且,改革带来的机遇也不容小觑。一旦新的武器装备研制成功,不仅能提升军队实力,也能推动工部的技术进步,为日后更多的工程建设积累经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大人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苏婉姑娘所言甚是。看来这改革确实有其积极意义。我回去后会认真考虑,在合适的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
苏婉感激地说道:“多谢张大人。有您这样务实的官员支持,改革必定能更加顺利。”
除了与这些官员单独会面,苏婉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贵妇聚会。她邀请了众多朝中官员的家眷,将聚会地点选在丞相府的大厅。大厅内装饰精美,摆满了各种珍稀的古玩和鲜花。
聚会一开始,苏婉先带领贵妇们参观了丞相府的一些特色之处,让气氛轻松愉悦起来。待众人入座后,苏婉巧妙地将话题引入到朝堂改革上。
“各位姐姐妹妹,近日朝堂上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这军事改革啊,可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苏婉微笑着说道。
一位官员的夫人皱着眉头说道:“苏婉妹妹,这改革听起来有些复杂,也不知道到底是好是坏。我家老爷最近为此事也是愁眉不展。”
苏婉点点头,说道:“姐姐,我理解您的担忧。起初我也和您一样,心里没底。但经过墨轩详细讲解,我才明白这改革是势在必行。如今边疆不太平,我们的丈夫、儿子说不定哪天就要奔赴战场。如果军队强大了,他们在战场上就能少些危险,我们在家里也能更安心。”
另一位夫人接口道:“话是这么说,可改革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呢?”
苏婉笑着解释:“姐姐放心,改革主要是针对军队的建设,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太大影响。相反,等改革成功了,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而且,我们作为官员的家眷,在背后支持自己的丈夫,也是为国家出一份力呀。”
贵妇们纷纷点头,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苏婉看到时机成熟,继续说道:“各位姐姐妹妹,我们平日里在家,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朝堂之事,但可以在丈夫耳边吹吹风,让他们多从国家大局考虑。如果大家都能支持改革,说不定这改革就能顺顺利利地推行下去。”
一位与苏婉关系较好的夫人站起来说道:“苏婉妹妹说得对。我们应该支持对国家有利的事情。我回去后一定让我家老爷认真考虑改革的好处。”
其他贵妇们也纷纷响应,表示愿意回去劝说自己的丈夫。苏婉心中十分欣慰,这场聚会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然而,苏婉的行动引起了保守派官员家眷的注意。她们决定联合起来,给苏婉一个下马威。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保守派官员的家眷们故意聚在一起,对苏婉冷嘲热讽。
“哟,苏婉妹妹最近可是风光无限啊,到处为那军事改革奔走。也不知道这改革到底能不能成功,别到时候连累了丞相府。”一位尖酸的夫人阴阳怪气地说道。
苏婉面色不变,微笑着回应:“姐姐,改革之事虽有挑战,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成功。墨轩和父亲都是一心为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宁。我身为丞相府的儿媳,自然要全力支持。”
另一位夫人冷哼一声:“哼,说得倒是轻巧。这改革要是失败了,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事。”
苏婉镇定自若地说道:“姐姐,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但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不去尝试。如果我们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国家如何进步?我相信墨轩的能力,也相信改革会给国家带来好处。而且,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避免改革失败的风险。”
面对苏婉的从容应对,保守派官员的家眷们一时间无言以对。但她们并不甘心就此罢休,决定回去后让自己的丈夫加大对改革的反对力度。
苏婉深知,仅仅争取到中立官员和家眷的支持还不够,还需要在朝堂之外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舆论氛围。她想到了利用京城的文人墨客和市井百姓。
苏婉邀请了京城中几位着名的文人到丞相府做客。这些文人在京城的文化圈中颇具影响力,他们的言论往往能引导社会舆论。
在宴会上,苏婉与文人们畅谈国家大事,巧妙地将话题引到军事改革上。
“诸位先生,如今国家面临诸多挑战,军事改革一事备受关注。不知各位对此有何见解?”苏婉虚心地问道。
一位年长的文人捋了捋胡须,说道:“苏婉姑娘,改革之事,需谨慎而行。但从长远来看,若能提升国家实力,保国安民,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只是这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还需仔细斟酌。”
苏婉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墨轩的改革计划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希望通过改革,让军队更加强大,国家更加稳定。这不仅能保障百姓的安宁,也能为各位先生这样的文人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让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另一位年轻的文人激动地说道:“苏婉姑娘说得对。我们文人虽不能征战沙场,但也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若改革能让国家强大,我们自然愿意在笔墨之间为其呐喊助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婉心中大喜:“那就有劳各位先生了。希望各位先生能在文章中、诗词里,多多宣扬改革的意义和好处,让更多的人了解改革、支持改革。”
文人们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帮忙。此后,京城的各大书院、诗社中,关于军事改革的讨论日益增多。文人们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诗词,从不同角度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逐渐在京城的知识分子阶层中形成了一股支持改革的力量。
苏婉并没有忽视市井百姓的力量。她安排丞相府的家丁,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张贴一些通俗易懂的告示,向百姓们解释军事改革的内容和目的。告示上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说明改革能让边疆安宁,百姓们能过上太平日子,还列举了一些改革可能带来的好处,比如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商业发展等。
同时,苏婉还让家丁们在集市等人群聚集的地方,向百姓们讲述改革的故事。他们讲起墨轩在边疆的英勇事迹,以及改革后军队可能发生的变化,吸引了众多百姓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