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墨轩如往常一般在兵部侍郎的官署中忙碌。案桌上堆满了各类军事文书和地图,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全身心投入到全国军事战略规划与军队训练调配的工作中。
一名亲兵匆匆走进官署,手中拿着一封信笺,恭敬地说道:“大人,边疆急信,是顾辰将军送来的。”
墨轩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笔,接过信件。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他的神情逐渐凝重起来。顾辰在信中详细汇报了边疆的最新情况。
表面上,边疆在历经战争胜利与战后重建后,呈现出一片平静祥和的景象。城镇中,百姓们安居乐业,集市上人头攒动,买卖交易热闹非凡;农田里,庄稼茁壮成长,丰收在望;新建的防御工事坚固矗立,士兵们巡逻有序,警惕地守护着边疆的每一寸土地。
然而,平静之下却暗藏汹涌。仍有一些小股敌军残余势力在边境地区不时骚扰。这些残余势力十分狡猾,他们通常趁着夜色的掩护,如鬼魅般潜入边境村庄,抢夺粮食、牲畜,甚至伤害无辜百姓。等到驻守的军队接到消息赶来时,他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顾辰在信中还提到,这些小股敌军残余势力似乎在逐渐整合,有形成更大规模势力的趋势。而且,他们的行动越来越频繁,手段也愈发残忍,已经引起了边境百姓的极大恐慌。若不及时加以遏制,恐将对边疆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墨轩看完信后,心中忧虑万分。他深知,这些残余势力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瘤,若不彻底清除,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边疆的稳定关乎国家的安危,百姓的安宁,绝不能掉以轻心。
他立刻回到府中,将苏婉叫到书房,把顾辰来信的内容告知了她。苏婉听完后,也是一脸担忧。
“墨轩,边疆好不容易才迎来如今的和平局面,这些残余势力实在是可恶至极。我们必须想办法尽快解决他们,让边疆百姓能够真正过上安稳的日子。”苏婉秀眉微蹙,眼中满是关切。
墨轩点点头,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应对之策:“苏婉,我也深知此事刻不容缓。只是这些残余势力行踪不定,难以捉摸,想要彻底消灭他们并非易事。”
苏婉沉思片刻,说道:“或许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加强边境的情报收集工作,招募更多可靠的探子,深入敌军残余势力活动的区域,了解他们的具体动向、藏身之处以及兵力部署等情况。只有掌握了足够的情报,我们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墨轩停下脚步,认同地说道:“你说得对,情报确实至关重要。我会立刻安排人手,加大情报收集的力度。那另一方面呢?”
苏婉走到书桌前,拿起桌上的毛笔,蘸了蘸墨,在纸上画了几个简单的标记,说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在敌军残余势力经常出没的区域增设岗哨和巡逻队,缩短巡逻间隔时间,提高警惕性。同时,加固边境村庄的防御设施,组织村民进行自卫训练,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保能力。这样一来,即便敌军来袭,我们也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抵抗。”
墨轩看着纸上的标记,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应对方案:“嗯,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会与顾辰将军通信,将这些建议告知他,让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署。”
随后,墨轩立刻提笔给顾辰写信。在信中,他详细阐述了与苏婉商议的应对策略,同时询问了顾辰目前在边疆的兵力分布、武器装备以及后勤补给等方面的情况。
信写完后,墨轩叫来一名心腹家丁,郑重地说道:“你务必将这封信尽快送到顾辰将军手中,途中千万不可有任何耽搁。”
家丁领命而去后,墨轩和苏婉继续商讨着边疆的局势。苏婉突然想到了什么,说道:“墨轩,我们是否可以发动边境的百姓,让他们协助我们对付这些残余势力呢?毕竟他们对当地的地形和环境最为熟悉,也许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
墨轩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主意。顾辰在信中也提到,百姓们对这些残余势力深恶痛绝,若能发动他们,必定能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很大的帮助。我会在信中让顾辰将军做好百姓的动员工作,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保护。”
接下来的日子里,墨轩一边等待顾辰的回信,一边密切关注着朝堂上军事改革的推进情况。在他和苏婉的共同努力下,军事改革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军队的训练模式得到了优化,士兵们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升;新的武器装备逐渐配备齐全,使得军队在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改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大部分官员已经看到了改革带来的积极效果,态度逐渐转变,但仍有一小部分保守派官员对改革持有异议。他们时不时在朝堂上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试图阻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小主,
这日朝堂上,一位保守派官员站出来说道:“陛下,如今军事改革虽有成效,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长此以往,恐将对国家的财政造成沉重负担。臣认为,改革应当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