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根银针

元春正看得出神,便见几个小童围着河边,争相捞取水中的物什。

吴玄安与她走近一瞧,原来是有人放了河灯,灯上写着诗句,顺着水流飘荡,颇有意境。

一名年约十二三岁的女童蹲在河岸边,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模样虔诚。待她许愿完毕,便将手中纸灯放入水中,看着它渐行渐远。

元春见状,心有所感,低声问道:“郎君,咱们也放一盏灯可好?”

吴玄安微微一笑,道:“既然夫人有此雅兴,自然要依你。”

于是他牵着元春的手,来到街旁灯摊,选了一盏雕工精细的荷花灯,又取过笔墨,问道:“夫人可要写些什么?”

元春沉思片刻,轻声道:“愿天长地久,岁岁常安。”

吴玄安听后,微微一怔,旋即含笑道:“好一个岁岁常安。”

随即提笔,将这几个字工工整整地写在灯上,而后将其缓缓放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载着二人的愿望漂向远方。

二人静静望着河灯远去,耳边是七夕夜的喧闹,心中却是一片宁静。

正当二人驻足观灯之时,忽听身后有人唤道:“吴兄,果然是你!”

吴玄安回首一望,只见一位身着青衫的年轻士子正快步走来,眉目清朗,书卷气十足。

“原来是白兄,当真是巧了!”

两人在贡院中结识,后者听过他的事迹,所以才跟个狗皮膏药一样,一见到他就跟着,不过这小子也是个人物,一眼就看出他的不凡。

作为江南官宦之家,为人性情倒是谦和,不乏机敏。

与吴玄安相识后,两人因学问相投,时常探讨经义、诗赋,遂成有浅交同窗情谊。

白玉盛走近,见吴玄安身旁女子戴着斗笠面纱,未曾看清容貌,便拱手笑道:“吴兄好雅兴,携美同游!”

吴玄安微微一笑,“书读得疲倦,出来散散心,倒是白兄,不在贡院苦读,又出来寻花问柳了!”

“咳咳,吴兄就别拿小弟开玩笑了,哪有什么寻花问柳。只是家父催得紧,只给我两条路,入仕或者成亲。这不,在家又唠唠叨叨个没完,所以出来躲躲。”白玉盛无奈。

吴玄安淡然一笑,道:“白兄才学不凡,定能高中。”

白玉盛叹道:“吴兄才是真正让人佩服之人,这四月间,你所讲授的治国之道,已让我受益匪浅。若非吴兄指点,我恐怕至今仍未明白经世致用之学。”

吴玄安摆手笑道:“不过是学问相互交流,何来指点一说。”

白玉盛目光落在元春身上,犹豫片刻,试探着问道:“吴兄身旁这位是……”

元春闻言,微微颔首,未作答。

吴玄安淡然一语:“舍下拙荆。”

白玉盛一愣,随即笑道:“吴兄果然是人生得意之人,竟早已成婚,实在让我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