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第40种死法:瓦罐鸡朱高煦6

“此后的几年,朱高煦依旧找出各种理由,死活赖在南京不肯去青州就藩。”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种看着人往悬崖边走去的无奈,“他还在赌,赌父皇会心软,赌局势会有变,赌那渺茫的机会。”

“然而,再深厚的父子情,再大的军功,也经不起这样无休止的消耗和挑战皇权的底线。”天幕上,朱棣的面容变得越来越冷硬,眼神中最后一丝温情被帝王的无情所取代。

“终于,朱棣对他这个最像自己,也最让自己头疼的儿子,彻底失去了耐心。”朱迪钠语气一沉,“他下达了最后通牒——将朱高煦的封地从青州,改到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天幕上浮现出地图,乐安,一个比青州更小、更不起眼的地方。

“并且,朱棣直接派人传话给朱高煦,带着毫不掩饰的威胁:‘再不就藩,下一次改封之地,便是安南(今越南北部)!’”

安南!那是什么地方?新平之地,烟瘴横行,远离中土万里!去了那里,就等于被彻底流放,永无回归权力中枢之日!

“这道选择题,简单,却残酷。”朱迪钠道,“是去近在咫尺的乐安,还是去万里之外的安南?朱高煦再浑,也明白父皇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奉天殿前,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道旨意背后的冰冷和决绝。朱元璋微微颔首,对于不听话的臣子(哪怕是儿子),就该如此!朱棣则心中一痛,未来的自己,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吗?

“于是,在无数或同情、或嘲讽、或松了口气的目光中,汉王朱高煦,终于极不情愿地踏上了前往乐安的就藩之路。”天幕画面中,汉王的仪仗车队驶出南京城门,朱高煦骑在马上,多次回头,望向那座巍峨的皇城,眼神中充满了不甘、怨愤,还有一丝被抛弃的悲凉。

“他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的。”朱迪钠描述着那萧索的背影,“而此刻,距离大明王朝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正式迁都北京,只剩下两三年时间了。”

“他离开的,不仅仅是南京这座旧都,更是即将成为帝国唯一政治心脏的北京的核心圈层。当他还在乐安那个小城里郁不得志时,帝国的权力中心,已经伴随着他父皇的意志,坚定不移地北移了。他,被彻底地留在了旧时代,留在了权力的边缘。”

偏殿内,徐妙云心中五味杂陈。煦儿最终还是走了,以这样一种近乎被驱逐的方式。她既心疼儿子的落魄,又深知这是他咎由自取。只盼他能在乐安安分守己,平安度过余生。

“而更让朱高煦感到刺骨冰寒的是,”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同情,“自他离开后,永乐大帝似乎是铁了心要放弃这个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