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第40种死法:瓦罐鸡朱高煦6

天幕上,战争的号角再次吹响。

“迁都北京之后,永乐帝又发动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亲征漠北!但是,这后来的三次关乎国运的重大军事行动,朱棣再也没有征召过朱高煦!”朱迪钠强调,“一次都没有!”

画面出现了其他将领,如英国公张辅等人,在朱棣麾下听命的场景。

“要知道,为了北伐,朱棣甚至不惜将远在安南镇守的、战功同样卓着的英国公张辅千里迢迢地调回来随征!”朱迪钠对比道,“宁可用一个外姓大将,也不再启用自己这个曾经最锋利的‘战刀’儿子。这其中的意味,再明显不过——你朱高煦,已被排除在帝国的军事体系乃至继承序列之外,彻底出局了。”

“而可笑又可悲的是,”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丝荒诞,“每一次听到父皇准备亲征的消息,远在乐安的朱高煦,都会像条件反射一样,立刻整顿军备,磨利刀枪,将自己和部下调整到最佳临战状态。他就像一个被遗忘的士兵,依旧固执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等待着那永远不会再来的出征号令。”

“他还在期盼,期盼父皇能想起他,能再给他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可惜,他再也没有等到。”

“一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永乐大帝在第五次北征归途中,病逝于榆木川。”朱迪钠的声音变得低沉肃穆。

“而朱高煦,是如何得知这个改变他命运,也注定将大明带入新阶段的惊天消息的呢?”天幕上,乐安汉王府,一个风尘仆仆、神色慌张的人被秘密引到朱高煦面前。

“他不是通过朝廷的正式讣告,而是通过其隐藏在北京的谍报人员,秘密传递回来的消息!”朱迪钠揭示了这残酷的事实,“一个亲王,需要通过间谍才能知道自己父皇去世的消息,这是何等的讽刺,又是何等的疏远与戒备!”

“更令人心寒的是,”朱迪钠继续道,“为了稳定局势,避免汉王朱高煦趁机作乱,永乐帝去世后,随行的重臣杨荣、金幼孜等人决定密不发丧。皇帝的车驾载着遗体,一路上如同往常一样供应膳食,百官奏事也如常进行,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榆木川一路沉默地回到了北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一路的沉默,是对一位帝王最后的护送,也是对一位亲王最后的、也是最彻底的防范与抛弃。”朱迪钠总结道,“当朱高煦从间谍那里确认了父皇的死讯时,他心中最后一点对父爱的期盼,对重回权力中心的幻想,想必也随着那来自榆木川的寒风,彻底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