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熵协议”的理论框架如同一座宏伟的圣殿,但其根基需要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来浇筑。传统的核聚变、反物质湮灭,甚至汲取恒星能量的“戴森球”设想,在“逆熵”所需的庞大体量面前,都显得杯水车薪或远水难解近渴。人类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度强大的基础能源,来驱动这改写物理法则的奇迹。
在这一近乎绝望的能源需求下,一个源自地球时代物理学最大胆的猜想,结合了月球遗迹中关于时空操控的碎片化知识,被提上了日程——“普罗米修斯之火”计划:在日地系统的拉格朗日点L2,创造一个稳定的、微型人造黑洞。
一、 能量的圣杯
理论物理学家们论证,一个质量约等于一座小山(约10^11千克)的微型黑洞,其霍金辐射功率将高达数拍瓦(Petawatt),足以满足一个星球的文明所需。更重要的是:
能量密度极致:它是已知物理定律下,质能转换效率最高的“引擎”,几乎能将投入的质量100%转化为能量(通过霍金辐射)。
终极的能量存储:黑洞本身就是燃料和引擎的结合体,可通过持续“喂食”物质来维持其能量输出,稳定且可控(理论上)。
逆熵的核心:有假说认为,“逆熵协议”所需的量子信息层面的精密操作,其能量形式必须极度“纯净”且与时空结构深度耦合,而黑洞视界附近的极端物理环境可能正好提供了这一条件。
二、 技术与疯狂
计划疯狂到令人生畏:
创造:利用月球遗迹中发现的一种能极度压缩时空的“奇点发生器”技术,将巨量物质(初期计划使用捕获的小行星)在极短时间内压缩至其史瓦西半径之内,引发引力坍缩,形成初始奇点。
约束与稳定:使用多重叠加的高强度能量场(基于反重力技术和磁场约束的升级版)构成一个“能量囚笼”,将微型黑洞悬浮并稳定在拉格朗日点,防止其坠落或失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