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食”与能量提取:通过精确的粒子束向其持续注入特定物质(如太空尘埃或处理过的垃圾),维持其质量稳定,并利用围绕其布置的能量收集阵列,吸收其霍金辐射转化为可用能源。
终极安全协议: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自毁系统,一旦约束场失效,立即向黑洞注入大量物质使其迅速蒸发殆尽,避免对太阳系造成威胁。
三、 撕裂的共识
“人造奇点”计划比“逆熵协议”引发了更强烈的反对浪潮。
支持者(“火神派”):认为这是文明晋级的关键一步,是驾驭物理法则的成人礼。他们引用“守望者”的升维,认为对时空和引力的掌控是必经之路。
反对者(“伊卡洛斯派”):将其称为“在卧室里制造太阳”,风险完全不可控。任何微小的计算错误、设备故障或外部干扰(如太阳耀斑、微陨石撞击),都可能导致约束失败。一个失控的、哪怕只是微型的人工黑洞,也足以吞噬空间站、扰动行星轨道,造成灾难性后果。他们质问:“我们有什么资格扮演上帝?”
公众的恐惧:民间将其与末日传说联系起来,恐慌情绪蔓延。
四、 孤注一掷的决策
尽管反对声浪巨大,但在“逆熵协议”的能源需求和大过滤器倒计时的双重压力下,联合政府最高委员会以极其微弱的优势通过了计划。理由残酷而现实:没有“普罗米修斯之火”,“逆熵协议”只是空中楼阁,人类通过“大过滤器”的概率将无限接近于零。这是一场用已知的、巨大的风险,去对抗未知的、但必然的毁灭的豪赌。
五、 点燃“新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