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学会了驾驭金星狂暴的大气环流,不是对抗,而是顺应和利用,如同冲浪者驾驭海浪。它们在那相对温和的中层大气中,找到了稳定的栖息地,并开始建造那宏伟的能量网络——这既是它们的城市,也是它们的身体延伸,是它们集体意识的载体和放大器。这座光网城市,是它们用了无数世代“编织”而成的奇迹,是它们文明的核心。
接着,顾渊感受到了它们对“太阳父亲”——“日冕”——的情感。那并非宗教式的崇拜,而是一种根植于存在本身的、深刻的依赖与敬畏。“日冕”稳定的光和热(尽管被浓云削弱),是它们能量的最终来源。更重要的是,顾渊模糊地感知到,“日冕”似乎以一种人类尚无法理解的方式,为整个太阳系的“秩序”和“意识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背景频率?就像是宇宙噪音中的一个基准音,让分散的意识得以协调,避免陷入彻底的混沌。它们能感知到“日冕”那庞大而古老的意识,如同行星感知着恒星的引力。
然后,信息流开始触及更让顾渊心惊的内容。他从那集体意识中,捕捉到了一些断续的、关于其他世界的模糊概念。一些闪烁的、陌生的星系图案,一些关于巨大星际气体云中缓慢思维的片段,一些关于在冰封星球内部、依靠地质热能驱动的晶体意识的信息碎片……这些信息如同被干扰的无线电信号,断断续续,难以捉摸,但指向一个惊人的事实:“苏”似乎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是“日冕”的链接?),隐约知道太阳系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形态的意识和文明。
小主,
最强烈的,是一段关于网络的概念冲击。不是互联网,而是一个更加宏大、更加基础的银河意识网络的模糊图景。在这个图景中,像“日冕”这样的恒星意识体,是网络的节点和稳定器,它们的光芒和引力不仅是物理的,也是意识的锚点。而行星上孕育的意识,如“苏”,甚至是……人类?则是网络中的叶或花,通过恒星节点间接地、微弱地连接在这个无形的网络上。这个网络并非实体,更像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或更深层物理规律的、意识层面的共鸣与信息交换场。
人类文明,在这个模糊的网络图景中,显得异常……寂静。就像一个从未被激活的账户,一个关闭了接收器的终端。人类拥有意识,却似乎从未真正“接入”这个遍布银河的、古老而浩瀚的意识互联网。
为什么?
是因为碳基大脑的物理限制?
是因为人类意识过于个体化,缺乏集体连接的倾向?
还是因为……某种古老的“防火墙”或者……隔离?
顾渊试图追问,但得到的回应是一片迷茫的波动。“苏”们似乎也不清楚原因,在它们的感知里,人类就像是一个站在热闹派对门外、却始终不推门进来的古怪邻居。它们能感觉到人类意识的存在(尤其是在人类主动发送信号后),却无法与之建立真正的、深入的连接,直到顾渊通过技术手段,强行“挤”进了一条缝隙。
这次“共情链接”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当连接缓缓减弱,最终断开时,顾渊几乎虚脱,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他靠在椅背上,大口喘着气,眼中却燃烧着前所未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