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似乎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他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自信与决断:“刘备确为人中龙凤,文有贾诩、徐庶、郭嘉、陈登以及张纮、张昭;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将,势力已成,根基渐固。然而,正因其羽翼已丰,我周家此时前去,不过是锦上添花,能得几分重视?而伯符不同!”
他目光灼灼:“伯符如今正值龙困浅滩,急需助力!我周家此时雪中送炭,倾力相助,乃是奠基之功,情义非同寻常!伯符重情重义,必不相负!此其一。其二,伯符与我乃总角之交,刎颈之盟,彼此深知,信任无间。其三,”
周瑜的声音压低,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魄力:“待我与伯符携手,横扫江东,整合六郡之力,厉兵秣马,届时,北望中原,未必不能与刘备、曹操、袁绍、袁术等辈,一争天下!若投刘备,我周瑜或可为一郡守、一谋臣,但若助伯符成就霸业,我周瑜便是开国元勋,与君共治!孰优孰劣,叔父明鉴!”
一番话,条分缕析,情理兼备,更蕴含着巨大的野心和魄力,将援助孙策的利弊、前景分析得透彻无比。
周尚怔怔地看着自己这个侄儿,被他话语中描绘的蓝图和那份与年龄不符的深谋远虑所震撼。他深知周瑜之才,眼光向来毒辣。如今汉室倾颓,天下大乱,周家也确实需要为未来谋划。固守刘繇,或许能保一时安稳,但绝非长久之计。而孙策……或许真如公瑾所言,是一条潜龙。
良久,周尚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没有明确表示同意,只是挥了挥手,语气带着一丝疲惫,也有一丝释然:“罢了,罢了……你既已思虑周全,便……依你之意去办吧。府中部曲、库存粮草、江边船只……你可酌情调用。只是……务必谨慎,莫要过早暴露,牵连家族。”
这便是默许了!
周瑜心中大喜,深深一揖:“侄儿明白!定不负叔父所托!”
数日之后,长江北岸,孙策军营。
了望的士卒突然发出惊呼:“主公!江上有船队!打着‘周’字旗号!”
孙策与众将急忙奔出营帐,向江面望去。只见晨雾之中,一支规模不小的船队正破浪而来,当先一艘大船上,一位身着白袍、英姿勃发的青年傲立船头,不是周瑜又是谁?
船队靠岸,周瑜快步下船,孙策早已迎上前去。两位挚友分别多年,此刻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重逢,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孙策紧紧抓住周瑜的手臂,虎目微红:“公瑾!你终于来了!”
周瑜亦是心潮澎湃,但他素来沉稳,微笑道:“伯符相召,瑜岂敢不来?兵马、粮草、渡船已备齐,张英江防虚实,瑜亦探明。此刻,正是我军渡江良机!”
孙策回头,看向身后因周瑜到来而士气大振的将士,猛地抽出佩剑,直指江南:
“众将士!渡江!”
随着周瑜带来的船队和内部情报,张英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从内部被悄然撕开了一道口子。孙策大军,如同决堤的洪流,开始浩浩荡荡地渡过长江,踏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江东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