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冬藏与谋远

初冬的第一场雪,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悄然降临。

清晨推开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屋檐下挂满了晶莹的冰凌,堡内外的喧嚣仿佛都被这洁白的静谧吞噬了。

严寒封锁了道路,却也带来了一个难得的休整期。

仓库里堆满了粮食,地窖里储藏着腌肉、干菜和越冬的蔬果,燃料也储备充足,足够全堡安然度过这个冬天。

外面天寒地冻,堡内却因人们的活动而充满了生机。

妇女们在温暖的屋内纺线织布,缝制冬衣;男人们则忙着修理农具,打造来年所需的器械;匠坊里炉火熊熊,利用冬闲打造更精良的兵甲;孩子们在学塾里呵着白气,大声诵读着诗书。

蔡琰特意吩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堡民在宽敞的仓库或议事堂内聚集,进行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如讲故事、下棋,以维系社区的凝聚力。

在这“冬藏”的季节,蔡琰和毛玠却并未闲下来。物质基础的初步夯实,让他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向更长远、更根本的规划——人才的培养和制度的深化。

学塾成为了工作的重点。在毛玠的主持下,学塾不仅扩大了面积,增加了师资(主要由毛玠本人和几位略有文名的流亡士子担任),还进行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

开设“夜校”。白天需要参与劳作的青壮年,可以在晚上抽出时间,学习基本的识字、算术以及《规制》中的核心条款。

蔡琰的目标很明确,她不指望短时间内培养出经学大家,但求能扫除大部分文盲,让基层管理者乃至普通堡民都能看懂告示、进行计算、理解法规,这将极大提升整个堡寨的运转效率和治理水平。

这项举措起初遇到了一些阻力,一些庄客觉得种地干活不需要识字,但在蔡琰的坚持和鼓励下,尤其是看到识字者可能在分配工作、记录工分上更有优势后,参加夜校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同时,蔡琰大力鼓励手工业的发展。她颁布条令,对有特殊技艺的匠人——无论是铁匠、木匠、陶匠还是织工——给予减税或额外粮食配给的奖励,并鼓励他们开设作坊,招收学徒,将技艺传承下去。

她明白,一个能够自我循环、拥有一定手工业能力的共同体,才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