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蔡琰点头,又看向诸葛亮,
“孔明,平准均输法在冀州试行半载,效果如何?”
诸葛亮从容应答:
“回主公,成效显着。
官府于粮贱时收购,粮贵时平粜,不仅稳定了冀州粮价,杜绝了奸商囤积居奇,府库亦因此增收钱帛逾百万。
此法可逐步推广至幽,并等州。此外,臣与子扬正筹划于彭城、邺城、下邳等地设立‘市舶司’,规范商贾,征收关税,此举长远看,利国利民。”
一条条关乎国计民生的政事被仔细商议、决断。
朝廷的运转,在失去郭嘉这根最粗壮的支柱后,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在蔡琰的统领和这群能臣干吏的辅佐下,变得更加高效和制度化。
这是一种不同于依赖个人天才的、建立在体系上的稳固。
然而,潜藏的危机并未远离。
这一日,蔡琰正在翻阅关于在幽州尝试引进“锻奴”冶炼技术的奏报,内侍通报,骠骑将军吕布求见。
自入朝以来,吕布虽享受着极高的礼遇和俸禄,但远离沙场和军队,整日困于府邸饮宴、走马斗犬,虽富贵已极,却深感无聊憋闷。
他时常入宫,名为述职,实为试探,希望能获得一些实际的兵权,哪怕只是外出剿匪也好。
蔡琰对此心知肚明。
她宣吕布入殿。
如今的吕布,身着华美的骠骑将军朝服,却难掩眉宇间的落寞与躁动。
他行礼后,便迫不及待地开口:
“主公,近日听闻三韩蛮夷作乱,西凉亦不安宁。
布蒙朝廷厚恩,寸功未立,心中实在难安!
恳请主公许布一支兵马,愿为朝廷扫平这些跳梁小丑!”
蔡琰心中暗叹,吕布这头猛虎,终究是关不住的。
她面色平和,温言道:
“温侯忠勇,朝廷深知。
然三韩瘴疠之地,西凉路途遥远,岂是温侯这等国之柱石轻易涉险之所?
朝廷猛将如云,足以应对。
温侯乃朝廷肱骨,当留在京师,参赞大计,震慑宵小。”
她的话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吕布的“忠勇”和“重要性”,又巧妙地拒绝了他的请战要求,将他牢牢按在荣誉性的高位上。
吕布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但见蔡琰神色淡然,目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终究没敢再坚持,只得悻悻告退。
望着吕布离去时那略显沉重的背影,蔡琰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