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的意志,伴随着张飞冰冷的刀锋与诸葛亮派出的宣抚使团,如同两道性质迥异却目标一致的洪流,狠狠冲刷着河北、中原动荡的土地。
张飞的行动迅捷而酷烈。
他不再满足于围城攻坚,而是以精锐骑兵为先锋,直扑那些叛乱豪强的邬堡巢穴。
一旦查明罪证,便毫不留情。
高墙深垒在朝廷改进后的攻城器械和配发的“神火罐”面前,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一座座邬堡被攻破,负隅顽抗者被当场格杀,其核心族老、主事者被揪出,就在残垣断壁前,当着被聚集起来的佃户、部曲和周边乡民的面,宣读罪状,明正典刑。
人头落地,鲜血浸染着曾经属于他们的土地。
家产被迅速清点抄没,充盈着府库;
囤积的粮粟被开仓放赈,暂时安抚了饥肠辘辘的流民;
而最重要的田契、奴籍,则在无数双惊疑、畏惧又隐隐带着期盼的目光注视下,被投入熊熊烈火,化为灰烬。
“朝廷分田了!”
“跟着朝廷,杀豪强,分田地!”
这样的消息,伴随着血腥味和火焰,如同野火般在底层民众中蔓延。
恐惧与希望,两种最极端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催化出复杂难言的力量。
有人慑于雷霆手段,噤若寒蝉;
也有人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心中那点被压抑已久的星火,开始悄然燃烧。
与此同时,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宣抚使团,则在这些刚刚被铁血洗礼过的土地上,开始了艰难的重建与扎根。
他们大多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年轻,富有理想,也更为坚韧。
他们带着《章武律》和《田亩制度》的抄本,在临时搭建的草棚甚至露天里,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那些目不识丁的百姓宣讲新政,主持划分田亩,登记户籍,审理豪强侵占田产、欺压乡民的旧案。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幸存的豪强余孽暗中散布谣言,诋毁朝廷官员;
地方旧吏消极怠工,甚至暗中使绊;
一些百姓受旧观念束缚,不敢接受分派的土地,或是心存疑虑,观望不前。
使团成员们常常面临无人理睬、甚至被冷眼相对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