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合纵连横与洛水惊澜

曹操于成都称帝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复,又一则石破天惊的讯息,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天下——曹操竟遣出能言善辩之士,分赴江东与荆州,欲缔结“孙刘曹三方盟约”,共抗北廷!

赴江东的使者是名士华歆,他面见孙权,不再以“共分荆州”为饵,而是痛陈利害:

“吴侯明鉴!

北廷蔡琰,女子干政,牝鸡司晨;

诸葛亮,助纣为虐,其志在吞并天下,岂有半分仁义?

今我主上承天命,正位成都,实为汉室延续。

然北廷势大,已得汉中,若再破我益州,则江东独木难支!

唇亡齿寒之理,吴侯岂能不知?

唯有孙、刘、我主三方联手,同气连枝,方可阻其兵锋,保江南半壁!

届时,划江而治,三国并立,岂不胜过仰北廷鼻息,步步维艰?”

赴荆州的使者则是曹操谋士董昭,他面对刘备,言辞更为恳切,甚至带着一丝悲怆:

“皇叔乃汉室宗胄,天下仰望!

岂能坐视汉统沦丧于妇人之手?

我主虽迫于形势正位,然心向汉室,此心可鉴!

今北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实为国贼!

若皇叔愿摒弃前嫌,与我主及吴侯联手,共抗北廷,则汉室有再兴之望!

若皇叔执意与国贼为伍,坐视我益州覆灭,则下一个,必是荆州!

皇叔届时将何以自处?

何以面对列祖列宗?”

这两番说辞,精准地抓住了孙权对北廷强势扩张的恐惧,以及刘备对“汉室正统”名分与自身存亡的焦虑。

尽管与曹操有旧怨,但在北廷泰山压顶般的威胁下,“合纵抗强”成了最具诱惑力的选项。

建业与襄阳,几乎同时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江东,周瑜力主结盟:

“主公,华歆之言虽为曹氏张目,然‘唇亡齿寒’确是至理!

北廷若尽得巴蜀,整合西方,则其势不可挡,江东危矣!

联曹抗北,虽是与虎谋皮,然亦是当下唯一生机!

我可借此盟约,向北廷索要更多钱粮军械,并要求其承认主公对江东及淮南的统治,争取时间,壮大自身!”

鲁肃依旧忧虑:

“公瑾,曹操奸雄,其言岂可尽信?

只怕盟约一成,我江东便要被其绑上战车,与北廷死磕,最终两败俱伤,反让曹操坐收渔利!”

孙权沉吟再三,碧眼中精光闪烁。

北廷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曹操的提议虽险,却似乎提供了喘息之机。

“回复华歆,盟约可议!

然,曹操需先支付军粮五十万斛,劲弩万张,并以其子为质!

此外,盟约需明确,击退北廷后,荆州如何划分,须由我江东主导!”

荆州,气氛同样凝重。

刘备看着董昭,心中天人交战。

与曹操联合?

想起徐州之败,想起数次被其逼迫,恨意难消。

但董昭那句“汉室沦丧”、“下一个必是荆州”,如同重锤敲在他心头。

糜竺分析道:

“主公,曹操此议,乃驱狼吞虎之计,欲拉我荆州共抗北廷,缓解其压力。

然,北廷势大,已非我荆州独力所能抗衡。

若拒绝,恐北廷下一个目标便是我等;

若应允,则与虎狼同行,凶险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