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武安君手下的十五万大军,加上驻守各地需要的最少士卒,按照客卿的意见,寡人还能拿出四十万大军。这四十万大军,要在半个月内完成集结出发,可是不容易啊!”秦王话中的言外之意,却是认可了蔡泽的主意。
“臣以为,这四十万大军完全没有必要全都在咸阳集结。一方面,武安君那里需要援军,王上可就近征召十万大军前去增援,营造我们大秦为了保住太原,不惜和韩、赵联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另一方面,我们则是趁机强攻武关、汉中,让韩国误以为我们是声东击西,真实目的是打通前往楚国的道路。最后,王上派十万大军东出函谷关,一举拿下洛阳。韩国绝对想不到,我们秦国大费周章,其实真正的目的在于洛阳。”蔡泽侃侃而谈。
秦王暗自思量了一下,不考虑后勤问题,征召十万轻装上阵的大军需要的时间极短,等韩国反应过来,应该是五日以后的事情。韩国若是不想落败,肯定会往前线增兵。自己这个时候第二批大军也完成了集结,可以发兵南下。那么,汉中、南阳遭受攻击的消息韩国当在十几日以后收到。时间看起来有些赶,但只要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散播出去征兵的消息,大军完全可以陆陆续续的到位,而不是一下子要到位。只有奔袭洛阳的十万大军必须满员齐装,其他的更多的是一个姿态问题。
“寡人心意已决,即刻征举国之兵。此战,谁敢轻言后退、不胜,心生懈怠者,无论有无功爵,系数斩之!”秦王下达了最后的决定。
第三十二章 计中计
当蔡泽沿着河水(黄河)一路东去,前往大梁的时候,太原郡蒲阳又是另外一番场景。秦、赵、韩三国在此对峙已经超过了十天。期间,双方互相试探,韩、赵联军因为兵力上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程度的上风,但也只是稍占上风而已。
白起将蒲阳经营成铁桶一般,蒲阳周围的制高点更是早早地被秦军占据。韩、赵联军若是想要攻克蒲阳,就必须先拿下蒲阳城东的一座小山,而在这里,秦军驻扎了超过三万人。山顶有数目可观的泉眼,加上秦军早就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韩、赵联军想要断秦军水源的打算自然不能成行。强攻的话,伤亡又太大,一时之间,暴鸢、廉颇皆是有些愁眉不展。
不过,秦军的日子也不好过。摆在秦军身前的是二十万韩、赵精锐士卒,领兵的又是廉颇、暴鸢、李牧这等名将,兵力上处于劣势的白起自然不会贸然发动大的攻势。五万兵力的差距绝不是一个小小的数字,白起只能小心翼翼地找寻联军的破绽,希望不断积累小的优势,最终转化为大的优势。经过数次试探后,白起发现韩、赵联军往来密切,互为犄角,实在难以下手。因此,时局有些僵持下来。
对远道而来的秦军来说,粮草补给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上郡原本就不是盛产粮食的所在,因此,除了一开始秦军就食于上郡、太原,后续的粮草都是从关中运送过来的。可是隔着洛水、河水,秦军运粮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些。
白起深知,时间拖得越久,对秦国越是不利。要么,秦国从关中调集大军支援自己,一举突破韩、赵联军的防线,将韩军、赵军分而围之,一战定乾坤。要么,秦国收缩兵力,返回上郡。可别看暴鸢、廉颇现在一副对秦军爱理不理的态度,白起敢肯定,只要自己一退兵,韩、赵联军一定死命地追上来。
白起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要找一个突破口。当初伊阙之战的时候,自己面临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就是看准了两国都寄希望于对方率先出战,拿较弱的魏军开刀,一举攻入魏军大营,继而全歼二十四万韩、魏联军的。现在韩、赵两军彼此信任,相互支援,而不像伊阙之战时韩、魏联军那般貌合神离,白起只能先想方设法营造两军的不和,再分而化之。
“也许,派人入邯郸,造谣中伤廉颇是个不错的主意。”白起暗暗想道。廉颇毕竟之前被赵国冷遇了那么久,眼下主少国疑,上位者最害怕的就是军方的大将生出什么谋逆的心思。自己只需要派人在邯郸四处造谣,运作得好,说廉颇已经决定投向韩国,要献上太原郡,引韩军攻入邯郸,那赵国那边多半会换将,甚至对韩国也会生出忌惮之心。如今韩、赵两国不是要在洛阳会盟吗,也许自己这一举措可以逼迫这个会盟不欢而散呢!
就在白起在心里慢慢完善这个计划的时候,副将王翦却是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谓白起曰:“将军!王上的使者到了!”
白起一喜,心想莫非秦王同意自己的主意了,当下不敢怠慢,随王翦一同走了出去。城门口,秦王使者的马车刚刚驶入城中。
两方人见面行过礼后,秦王的使者也不客气,当即宣布了秦王的命令。白起神色肃穆地接过王旨,请上使落座,求教道:“这十万大军不知何时可以抵达?”
使者虽说是秦王的身旁人,但对白起这个秦国重臣也不敢怠慢,当即说道:“第一批五万大军已经进入上郡,想必四五日内就可以抵达。后面陆陆续续的数批,当在半个月内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