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陈留易帜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四月,春光正好,中原大地却依旧杀机四伏。

兖州东部的战事进入了最惨烈的阶段。

曹操与鲍信合兵,在寿张以东与青州黄巾主力展开决战。

战事异常艰苦,曹操甚至一度身陷重围,幸得部下拼死救出。

更为惨痛的是,济北相鲍信,这位力主迎接曹操的兖州支柱,为救曹操,力战而死,尸骨无存。

曹操抚尸痛哭,三军动容。

经此血战,曹军虽重创黄巾,但自身损失亦巨,尤其折损鲍信,使得曹操在兖州本土势力中失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支持者与缓冲。

他急需一场彻底的胜利来巩固地位,也更需要时间和资源来舔舐伤口,整合内部。

就在曹操与黄巾浴血搏杀之时,西面的陈留郡,局势也在悄然生变。

蔡琰基本掌控陈留郡大部已近一月。

她以中牟为中心,推行了一系列安民措施:轻徭薄赋,鼓励农耕,整顿吏治,由琰堡学堂培养的基层吏员被派驻各地,迅速恢复了统治秩序。

陈留的百姓在经历了刘岱时期的动荡和黄巾威胁的恐惧后,渐渐习惯了这位“蔡大家”的治理,民心初步依附。

然而,郡治陈留城,依旧如同一根骨鲠,卡在蔡琰的喉咙里。

张邈虽收缩兵力,困守孤城,但名义上他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陈留太守,他的存在,意味着蔡琰对陈留的统治并不完整,法理上存在瑕疵。

这一日,蔡琰召徐庶、陈群密议。

“元直,长文,曹操于东线苦战,虽胜而气沮,短期内无力西顾。此乃我等解决陈留城最后事宜的良机。”

蔡琰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徐庶点头:“主公所言极是。张孟卓坐守孤城,外无强援,内乏粮秣(蔡琰早已暗中限制对陈留城的物资输入),军心民心皆已浮动。

此时若逼之过急,恐其狗急跳墙;若放任不管,则夜长梦多。”

陈群沉吟道:“强攻虽可下,然伤亡必重,且易授人口实,谓主公逼迫名士,不利于日后招揽贤才。当以迫降为上。”

蔡琰颔首,这正是她所考虑的。

张邈名望很高,若能使其归附,不仅能兵不血刃拿下陈留城,更能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声誉,吸引更多士人投效。

“我欲亲往陈留城一行,面见张孟卓。”蔡琰缓缓道。

“主公不可!”徐庶和陈群几乎同时出声劝阻。

“张邈虽窘迫,然城内情况未明,主公万金之躯,岂可轻入险地?”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主公三思!”

蔡琰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智慧与胆识的光芒:

“非亲身前往,不足以显诚意。张孟卓好名士,重声价,我若以兵临城下,他或可死战以全名节。但我若只身(自然会有精锐护卫暗中随行)前往,陈说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或可使其幡然醒悟。况且……”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

“我料定,张邈此刻,心中早已动摇。他并非愚忠死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