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暗线织网

建安四年的夏末,彭城朝廷明面上的政令推行已初见轮廓,各方或顺或逆的反应也大致清晰。

然而,郭嘉深知,仅凭煌煌诏令与正使往来,远不足以在这乱世牢牢掌控局势。

真正的较量,往往发生在阳光照不到的阴影之下。

在蔡琰的首肯与支持下,一张更为隐秘、也更加危险的大网,开始由彭城悄然向外蔓延。

这张网的核心,由徐庶直接负责,其触角主要伸向三个方向:

其一,渗透与监控。

针对曹操、袁绍、孙策、刘表等主要对手,乃至刘备、刘璋、马腾韩遂等重要势力,朝廷开始系统性地安插、激活和发展细作。

这些细作身份各异,有的是往来商贾,有的是游方术士,有的甚至是对方阵营中不得志的低级官吏或军中士卒。

他们不负责刺杀、破坏等剧烈行动,其主要任务在于收集情报——兵力调动、粮草储备、内部人事变动、主要人物的言行起居、势力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零碎的信息被加密后,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汇入彭城,由徐庶麾下新组建的“职方司”进行汇总分析,从中勾勒出各方势力的真实动向与潜在意图。

郭嘉对徐庶强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要知道曹操晚上睡不安稳时,念叨的是谁的名字;

要知道袁绍麾下,审配与郭图又在为何事争吵;

要知道孙策下一次饮宴,周瑜是否依旧坐在他左手第一位。”

其二,离间与策反。

在掌握足够情报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进行精准操作。

例如,对袁绍集团,密令幽州的细作,设法加剧其长子袁谭与幼子袁尚支持者之间的矛盾,散播诸如“袁尚欲夺兄长兵权”、“袁谭不满父亲偏爱”之类的流言。

对曹操,则利用其宛城新败不久、内部不稳的时机,尝试接触其麾下一些非嫡系、或对现状不满的将领,如李通等人,许以朝廷高官厚禄,诱其暗中投效或保持中立。

对荆州,则双管齐下,一面通过细作向蔡瑁、蒯越等人“透露”刘备暗中结交豪强、图谋不轨的“证据”,加深其对刘备的忌惮;

另一面,也尝试接触那些对刘表保守政策不满、心向朝廷的荆州中层官员和将领,如伊籍、霍峻等,建立秘密联系,为将来可能的变化埋下伏笔。

这些行动如同无声的毒药,缓慢侵蚀着对手内部的凝聚力。